|





 |
基于三维马尔科夫模型驾驶循环工况预测的混合动力车辆能量管理算法
论文作者:赵博林 · 吕辰 · Theo Hofman |
|
|
本文研究了基于三维随机马尔可夫模型的混合动力车辆驾驶循环在线预测方法及其在能量管理策略中的应用。论文探讨了不同预测时间尺度对驾驶循环生成结果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驾驶循环预测时间尺度被压缩为原始尺度的50%时,计算负荷显著降低,但对驾驶循环工况预测的额性能仅有轻微影响。所开发驾驶循环在线预测方法在混合动力车辆实时能量管理算法中进行了应用,并在两种不同的测试场景中对车辆的能量经济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驾驶循环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未来的驾驶任务,成功地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实时能量管理算法中,可进一步提升整车的能量经济性。 |
|
关键词:驾驶循环预测 · 马尔科夫模型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能量管理
本文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吕辰、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教授Theo Hofman团队共同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Zhao, B., Lv, C., and Hofman, T.: Driving-cycle-aware energy management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146-156 (2019) |
|
阅读全文>> |
|
|





 |
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在发动机燃油喷射领域的应用综述
论文作者:吴志军 · 赵文伯 · 李治龙 · 邓俊 · 胡宗杰 · 李理光 |
|
|
燃料喷雾特性直接决定了发动机内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形成规律和质量,从而影响燃烧过程。因此,喷油系统的改进和优化对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燃料射流的破碎和雾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液气两相湍流系统,该系统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阐明。由于传统光学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喷雾破碎机理及其与喷嘴内部流动的相互作用还不清楚。而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更高的能量和亮度,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在发动机燃油喷射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并对世界范围内可用的主要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各种X射线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喷嘴内部结构测量、喷嘴内部流动特性可视化、以及近场喷雾瞬态动力学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
|
关键词:X射线成像技术 · 燃油喷射 · 喷嘴内部结构 · 喷嘴内流可视化 · 近场喷雾动力
本文是同济大学吴志军教授及其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Wu, Z.J, Zhao, W.B., Li, Z.L. et al. A review of engine fuel injection studies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imaging.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79-92(2019) |
|
阅读全文>> |
|
|





 |
基于非线性卡尔曼滤波的汽车动态稳定性状态估计
论文作者:裴晓飞 · 胡旭 · 刘伟 · 陈祯福 · 杨波 |
|
|
车辆运动状态的准确估计是动态稳定控制的基础。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非线性卡尔曼滤波器估计车辆的横向/侧倾稳定性状态。首先介绍了四输入与四输出状态估计的总体结构。采用递推最小二乘(RLS)方法确定轮胎侧偏刚度后,建立了基于平面和侧倾动力学四自由度车辆模型的非线性卡尔曼滤波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然后给出了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KF)进行实时状态估计的具体步骤。在联合仿真中,发现RLS算法能够准确快速地估计轮胎侧偏刚度,同时与EKF相比,UKF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此外,根据车辆测试数据对UKF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车辆状态估计是可靠和实用的。 |
|
关键词:汽车动力学 · 状态估计 · EKF · UKF · 车辆试验
本文是武汉理工大学裴晓飞副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Pei, X., Hu, X., Liu, W., et al.: State estimation of vehicle’s dynamic stability based on the nonlinear kalman filter, Automotive Innovation 1(3), 281-289(2018) |
|
阅读全文>> |
|
|





 |
汽车轮胎多边形磨损的机理与条件研究
论文作者:左曙光 · 倪天心 · 吴旭东 · 李勇 · 杨宪武 |
|
|
汽车轮胎的多边形磨损会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危及汽车的行驶安全。本文建立了一种可以动态反映轮胎接地特性的模型,揭示了轮胎多边形磨损的机理与形成条件。该模型通过考虑滚动轮胎和路面之间的动态摩擦特性来描述轮胎在滚动状态下的动态接地力学特性。本文指出自激振动是轮胎产生多边形磨损这一非正常周向磨损的关键振动激励源。而通过数值分岔分析,本文揭示了形成胎面自激振动的条件——垂向载荷、轮胎侧偏角、胎压和车速的特定组合会大大加强胎面侧向自激振动的强度。轮胎多边形磨损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汽车在所谓的多边形磨损车速条件下行驶足够长的距离。其中多边形磨损车速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该车速能引发接地胎面的侧向自激振动;其二、该车速引发的胎面侧向自激振动频率应能被车轮滚动频率整除。当汽车在多边形磨损车速条件下行驶足够长距离后,胎面上会产生可以稳定发展的多边形磨损模式,最终将在轮胎周向发展成肉眼可观察到的多边形磨损现象。 |
|
关键词:轮胎多边形磨损 · 胎面接地模型 · 自激振动 · 磨损计算 · 分岔分析
本文是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及其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Zuo, S., Ni, T., Wu, X., et al.: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the polygonal wear of vehicle tire, Automotive Innovation 1(2), 167-176(2018) |
|
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