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无法正常浏览邮件,请点击这里
For the Newsletter in English,please click here
免费投稿及阅读>>
《Automotive Innovation》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与施普林格联合出版并全球发行、反映汽车工程高学术水平和技术进展的国际性期刊。
本期《Automotive Innovation》通讯,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编委风采:Jakob Andert教授
2. 好文推荐:《Automotive Innovation》燃料电池专栏4篇文章
3. China SAE近期动态:
   · ISC 2021初步日程发布
   · TMC 2021初步日程发布
   · 《Automotive Innovation》被ESCI正式收录

Jakob Andert教授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驱动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
硬件在环仿真、电机、预测控制、动力系统强化学习、生态驾驶与智能交通、HCCI循环内控制
简介及成果
Jakob Andert教授目前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驱动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所长。自2014年起,他担任内燃机机电系统的初级教授职位,最近转为正式教授。他的研究所目前有27名长期雇员,在过去的七年里,他获得了14个公共资助项目(其中8个是国际合作项目)。他的研究项目属于亚琛工业大学的卓越计划。他是国际DFG研究小组FOR2401 "基于优化的低温燃烧发动机的多尺度控制 "的发言人。Andert教授撰写了60篇同行评议论文,并在汽车驱动方面申请了12项专利。除了关注基础研究,Andert教授还与工业界进行了深入合作,并与世界各地的OEM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除了汽车驱动系统,他的团队也关注替代性运输模式的概念,包括用于船只、两轮车和微出行的新型电气化驱动系统。
编委观点
对于所有关注汽车驱动的人来说,现在可能是最激动人心的时代,因为当前的技术正不断发生颠覆性的进展。朝着使人们的出行更高效、更清洁的目标前进,我每天的工作都很有热情。






车载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碳载体改性研究
论文作者:Qiong Xue, Daijun Yang, Lei Jiang, Bing Li & Pingwen Ming
目前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碳负载Pt催化剂中,碳载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严重限制了电池性能。本文中采用加速老化测试(AST)方法氧还原催化剂碳载体的抗腐蚀性能,快速且有效地选择适用于车用燃料电池的催化剂载体。调控加热温度,改性了两种类型的碳黑载体,用AST循环评估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石墨化的BP碳具有更强的抗腐蚀能力,在超过70,000次AST循环中保持恒定的QH峰电位。石墨化碳负载Pt催化剂的RDE与MEA层上都展现出了良好的耐久性。最优催化剂的耐久性为47.87 mA/mgPt,是RDE测试中商业Pt/C催化剂(23.31 mA/mgPt)的2.06倍;最优催化剂的最终最大功率密度为525.68 mW/cm2,比商用Pt/C的功率密度高305.52 mW/cm2。结果证明,通过均匀分散Pt颗粒、提升其抗腐蚀能力和加强Pt与碳负载间的相互作用,碳负载表面特征得到优化,可以提升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碳黑载体·氧气还原反应·耐用性
本文是同济大学杨代军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Xue, Q., Yang, D., Jiang, L. et al. Modifying Carbon Supports of Catalyst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Vehicle PEMFCs. Automot. Innov. 4, 119–130 (2021)
阅读全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无Pt族金属(PGM-free)阴极的研究综述
论文作者:Lei Du, Gaixia Zhang & Shuhui Sun
由于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快速补充燃料等显著优势,而且当前产业对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有着迫切需求,PEM燃料电池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目前燃料电池的两大挑战是成本和寿命问题。而非Pt族金属催化剂是解决成本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解决成本挑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低负载Pt族基催化剂,另一种是非贵金属基或无Pt族基催化剂。虽然PEM燃料电池中无Pt族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和耐久性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但是目前的性能仍远未达到预期。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用于PEM燃料电池阴极的理想无Pt族金属催化剂。本文中讨论了无Pt族金属催化剂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实际膜电解质组件和PEM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即提高内部活性,减缓电池衰减,以及鼓励使用MEA和实际的PEM燃料电池系统进行研究。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无Pt族金属催化剂·性能·稳定性
本文是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孙书会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Du, L., Zhang, G. & Sun, S.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 Fuel Cells with Platinum Group Metal (PGM)-Free Cathode. Automot. Innov. 4, 131–143 (2021)
阅读全文>>






汽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设计
论文作者:Haojie Wang, Ruiqing Wang, Sheng Sui, Tai Sun, Yichang Yan & Shangfeng Du
先进的电池阴极设计可以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功率密度和耐久性,从而降低燃料电池汽车(FCVs)的电堆成本。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以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提高汽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功率密度的措施,总结了研究方向。文中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的三相界面原理,概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ᅳ铂系和非铂系的研究现状,以及包括全氟磺酸(PFSA)和其他质子导体等在内的离聚物如何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对动力学和传输有利的均匀分布。催化剂层的微观结构决定了阴极传质特性,包括供氧和排水。文中从催化剂层的多孔结构和内部的扩散原理介绍,延伸到最具前景的三维有序结构的催化剂层。最后介绍了实现高功率密度电堆的两个主要策略,以及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并指出下一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如果要达到6 kW/L的水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关键词:燃料电池汽车(FCV)·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传质·离子体
本文是上交大隋升副教授与伯明翰大学杜尚丰副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Wang, H., Wang, R., Sui, S. et al. Cathode Design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Automot. Innov. 4, 144–164 (2021)
阅读全文>>






基于分区检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局部特性研究
论文作者:Yunhong Che, Aoife Foley, Moustafa El-Gindy, Xianke Lin, Xiaosong Hu & Michael Pecht
在设计电堆和制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操作模式时,研究不同工况下的局部电流、温度与湿度分布特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沿平行流道同时测量阳极和阴极的电流密度、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分布,本文中采用一种基于多层印刷电路板流场板的分区检测工具,并嵌入传感器。研究了氢-空同向流和逆向流模式下,不同操作电流对局部温度、湿度和电流密度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操作参数且无外部加湿条件下,逆流模式比同流模式更利于阴阳极间的水含量再平衡,从而获得更高的性能输出。逆流模式下,局部电流峰值位于电池中部区域,而同流模式下的局部电流峰值则位于反应气出口处。局部电流分布趋势与水含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区检测·局部相对湿度·局部温度·电流分布
本文是电子科技大学汤浩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引用词条如下:
Yin, C., Gao, Y., Li, K.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Local Behaviors of PEMFC with Segmented Cell. Automot. Innov. 4, 165–175 (2021)
阅读全文>>
ISC 2021初步日程发布


为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创办FISITA Intelligent Safety Conference China (ISC),每年在中国举办。ISC聚集世界一流专家,探讨未来智能安全的发展,是汽车界智能安全新技术的国际交流平台。 ISC 2021将于 2021年7月16日在长春举办,围绕自动驾驶安全展开,包括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人因工程3个技术分会。

ISC是FISITA第一个定期在中国组织的国际专题技术会议,本次会议将采取线上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欢迎全球所有关注智能网联的学者、技术专家参与ISC 2021。期待7月与您在美丽的长春相见!

会议初步日程现已发布 请点击 此处 查看。

TMC 2021初步日程发布


第十三届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研讨会(TMC 2021)将于7月8-9日在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举办,将向行业奉献动力系统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量创新技术报告与展示。

在此,我们诚邀您参加本届大会,与同行共同探讨传动与驱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会议初步日程现已发布,请点击此处会议注册并查看更多信息。

《Automotive Innovation》被ESCI正式收录


2021年5月,《Automotive Innovation》通过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内容甄选的评估流程,正式被ESCI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s Index)数据库收录,这是中国汽车英文期刊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Automotive Innovation》成绩斐然,得到国际认可,离不开期刊主编、副主编、客座主编、作者、审稿专家的全心奉献,离不开广大读者的关注。在此,《Automotive Innovation》致以衷心的感谢!我们将继续秉承“国际一流期刊”理念,为国内外汽车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内容和平台。

更多信息,请点击这里

Automotive Innovation
《Automotive Innovation》作为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中国汽车行业首个英文科技期刊,也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 SAE)为行业打造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和窗口,旨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中国汽车创新成果走向国际,提升中国在国际汽车界的话语权。
自创刊以来,期刊就以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为目标,邀请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汽车领域专家担任编委,并与著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 Nature)合作,以国际高标准确保论文水平和出版质量。期刊每季度出版1期,读者已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最高单篇下载次数超过15,000次。期刊已得到业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认可。
期刊主要刊登汽车及出行领域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方法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技术应用等相关创新成果,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未来出行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领域。
主编
李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赵福全,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2018-2020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执行主编
马芳武,吉林大学教授,FISITA副主席

免费投稿及阅读
www.ChinaSAEJournal.com.cn
www.springer.com/42154

联系方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陆丽俐女士
Tel: +86-10-50950101
Email: jai@sae-china.org
Sponsored by
Published by